簡介:

持戒,在一般的佛教徒或要進入佛門的大眾都會有刻板印象就是要守戒律或種種的戒條,特別是害怕犯戒或不能持守戒律而會帶來的罪過。殊不知,持戒在學佛修行的重要意義。

戒或尸羅(sīla)真正的意思是「善的習慣」。要保持善的習慣,就要捨棄不善(惡)的習慣,這正是七佛通偈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種善的習慣,不管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在任何的時間和空間,都是人們要遵守的。

這可見善的習慣或持戒都是人類所嚮往和生活要求的基本條件。

只不過,佛教中講的善的習慣或持戒有所不同的意義。在人天善法,持戒是往生善趣的基礎;在這基礎上可以成為解脫生死的前方便和累積福報的善巧。

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以涅槃為目標,就會通過持戒的功德來增上定學以便能開展慧學。因此在解脫道的持戒稱為「增上戒學」,反之在菩薩道的持戒則稱為「持戒或尸羅波羅蜜」。

同樣持戒卻因發心或願力不同,在解脫道和菩薩道會有不同的意義和結果。

這次的課程主要是通過龍樹菩薩造的《大智度論》內容來瞭解菩薩道中持戒的意義,同時也分辨持戒在解脫道和人天善法的不同。

課程的最後一章則以印順導師的著作來認識與會整佛教戒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和對戒學應有的正確觀念。

點擊下載講義

请到此平台观看 微软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