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妙云綫上衛塞慶典
主題:以智慧自利利人
主講:開仁長老
大家好,今天非常的高興,首先就是大家成立的妙雲教育推廣中心,首次單獨的舉辦這個佛陀日慶典。在佛教裏頭這個五月的月圓日,在佛法來說是個很大的節日。因為我們的本師從誕生,成道乃至涅槃,三期同慶的一個節日。
還有是除了這個僧信歡慶的節日以外,那我們內部,佛教僧團的內部也是從這一天開始,特別是我們漢傳的系統,就是這一天開始我們內部僧團的雨安居,就是夏安居,安居開始。所以這個日子呢,佛教裏頭它是一個很大的節日。是我們每個佛弟子內心裏面充滿感恩,充滿歡喜的一個節日。
那這次這個妙雲教育推廣中心能夠成立起來都是大家的合作,大家的合力,而成就的。現在是起步的階段,所以呢我也非常的歡喜,祝福中心能夠永續經營下去,真的如宗旨那樣,表現出正見正信,實踐人菩薩行,人間佛教的一個特色的團體。
當然,因為我們是一個居士團體,所以我們當然也要有這個僧眾,就是我們的三寶俱足。由僧眾來作為一種教育的指南。不過大家學佛也很資深了,從大家的規劃看來是蠻成熟的,不管是各方面的辦事,教育等等,那都希望大家秉持著一個初衷,剛成立的這個時間大家用歡喜心,精進的心,成就的心來讓這個中心成立。期許人間佛教能夠落實在我們馬來西亞,乃至全球。
今天借助這個因緣,跟大家講幾句勉勵的話。因為大家是秉持著印順導師的思想為軸心的一個學習中心,還有輔以這些經論,乃至禪修,乃至一些聯誼活動,讓這個中心從各個層面都能夠展現人間佛教,人菩薩行,實際上的一種接引,或者是探討佛法的種種的方向。
不過我們在團體成立的初衷,通常我們在這個階段都是非常的熱誠的,因為起步,什麽都沒有,從零開始,所以都會非常的珍惜,也不會太在意自己付出多少。
但是,當時間慢慢的走過去了,一年一年的增上過去之後,就不見得每一個人能夠保持著那種對法、對教、對眾生的熱誠。這個是我看好多團體都有這種情況。所以我希望借助這個簡短的分享,給大家勉勵幾句。
也用我們印順導師的話來給大家勉勵,因為在佛法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智慧。在佛學名相來說,這個當然就是正見。那以我們一般比較好理解的就是智慧。所以我今天希望有一個小主題,就是「以智慧自利利人」,來跟大家分享。我是用佛在人間,幾個印順導師創立的詞來給大家做開演,跟說明還有勉勵。
印順導師在這本書裏面,有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就是《佛法是救世之仁》。這篇文章很長,我在好多個地方都有講述,甚至於有學生把我講述的都出成一本講記,就是一本書,我的書名就是用《究竟苦邊》的書名。這一本就是這一篇文章《佛法是救世之仁》的一個講記。
導師在這一篇文章裏面,最後最後結論的地方他提到三個觀念。就是我們在自利利他的學習,一定要記住好三個方向。雖然他的書是一二三這樣子編排,但實際上我看他的整個次第應該是二,一,三。第二個應該是排在第一個的,但導師在講記的編法是一二三。
第一以我重組之後,第一個其實導師要強調的就是「以智契理」,用智慧來契入真理。第二是「以智化情」,用智慧來化導我們的情感。第三就是「以智興悲」,就是能夠興起大悲心,用智慧來興起大悲心。
這三句話,其實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導師在好多著作都有用到以智化情,以智導情這些字眼。因為導師非常重視正見,一個有正見的佛弟子,不管我們佛教內部或者外部發生什麽事情,自己都會把得住,把持得住自己對於三寶的信心。
因緣呢我們是很難說的,真的如果我們看得到因緣的話,我們就可能就已經是聖者了。那因緣的微妙,大大小小的因緣、主緣、次緣,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看不到究竟,所以我們不管遇到怎麽樣的考驗,我們都要用佛法的正見,引導我們度過這些考驗。所以,我們首先學佛就是要學習智慧,學習正見。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以智契理」,用智慧來契入佛法的真理。印順導師在著作裏有提到說這個以智契理就是要遠離迷妄,就是遠離這一些虛妄的,不真實的顛倒觀念。這一種智慧,能夠契入真理的智慧是什麽樣的智慧呢?導師很簡要的說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
我們學習緣起性空,就能夠讓我們產生智慧,有智慧讓我們契入真理。這個就是我們首先要有的一個方向。那不管是聲聞,或者是菩薩都要有的一個基礎。所以學習智慧,契入真理是我們首要做的。
所以我們學佛之後,雖然我們說我們聽聞佛法,討論佛法,是建立知見,但是這種知見是不是你有體悟到緣起性空真正的智慧呢,還是一種概念,一種知識,一種文字呢?那這一種判斷是要靠我們在面對境界的時候,在面對考驗的時候能反省審查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心境有沒有受到波動,有沒有受到動搖,有沒有退失道心。如果有的話,就是證明我們對於緣起性空的真智慧並沒有深刻的領悟在心。
所以導師就舉了一個譬喻,在書裏他有舉了一個譬喻,他說佛入滅的時候,很多弟子就是非常的憂傷。但是只有阿羅漢,阿羅漢能夠做得到深刻的領悟無常力大,所以他能夠寧靜不動。就是有真正契入真理,圓滿真理的聖者。阿羅漢他對於緣起性空是絕對無疑,而且是非常周延詳細,嚴密的一種領悟。即使是自己最恩德難報的恩師,釋迦佛入滅,他們也會非常的寧靜不動,不會像其他的陷於憂傷當中。所以導師說這種智慧越深刻,我們對於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心念把握得就會越透徹。所以「以智契理」是我們學佛培養正見一定要先培養起來的。
如果自己知道自己還不到家,那就要好好的重復再重復,修習多修習,讓自己這種緣起性空的正見更加能夠深入而且能夠運用在生活上。
第二就是「以智化情」。以智化情主要就是我們有了這個緣起性空的智慧契入真理, 再來我們也同樣的運用這個緣起性空的智慧來引導我們的情感。所以以智化情呢就是情感面的,那導師在著作裏面雖然也有提到緣起性空其實他有兩個面,一個就是契入真理,一個就是化導情感。
所以一跟二,哪一個要放前面,其實在導師的著作裏面都是可通的。但是我自己覺得說按照我們的那一種說法的方式來說,感覺像是先契入真理,我們自己能對佛法有所領悟,有所體會,有所感受,有所感動之後,我們才能夠化導自己的情緒,或者是別人的情緒,所以我就把它倒過來說。
所以第一個以智契理之後,我們學習的就是以智化情,第二個。導師在書裏面有提到說緣起性空,這些事理真相,這種智慧呢它是不為境相的惑亂所誘惑的。
不管是八種苦,生老病死等等的苦,都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影響。他不會輕易的在這一些事理真相當中,或者是這種現象當中產生憂苦。所以導師在書裏有舉了一些例子,有了佛法的這一種智慧跟知見,正見之後,他雖然還是要面對這些苦的,因為有五蘊就一定有苦,誰都避免不了的。
但是,他能做的到身苦心不苦,所以他不會落入一般世間人的憂苦。他只是處理他該處理的事情,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任務,這個就是以智化情。那不管是自己的家人或者是親朋好友,特別是我們現在疫情這個的年代,很多東西不是我們掛礙或者憂愁就能夠解決的。那現在又是一種共存的想法,趨向,那更加是我們自己要有一種自保,自己保護自己,或是保護家人的觀念。
即使我們再怎麽小心,再怎麽保護,其實如果因緣到了我們可能還是會確診對不對。但是我們有佛法知見的人,不要沒有智慧的這種把握,讓自己落入憂苦,或者是家人落入憂苦我們也束手無策。
這樣的話,我們學習佛法有時候就感覺力不從心,或者是說,我們還是門外漢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或者是家人的情感問題。所以,在世間本來就是有種種的不圓滿的。這種現象不管到哪裏,哪一個國度,哪裏的眾生都是有的。只是變現出來的形態不太一樣。
但是憂苦,內心的憂苦,都必然會有的。所以,我們有了這個緣起性空的智慧,才能夠化導自己所面對的這些愛別離,怨憎會等等的苦。疏通了這些苦之後呢,我們就能夠回到緣起性空的這種觀念上來展現我們的身口意,符合正道,符合中道,那就是不會落入兩邊,就能夠非常穩定的勇往直前。
再來第三項就是「以智興悲」,就是興起大悲。印順導師書裏面提到說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以智契理,以智化情,那就已經明白了緣起性空。那因為明白了緣起性空,一切無自性空,所以他就能夠了達,萬法都是如幻如化的。
但是如幻如化它還是有因緣假有對不對,因緣假名還是有。因為它是二諦,世俗諦勝義諦兩者是不能有所偏廢的。所以知道如幻如化的性空,它必然也是緣有的,假名的世間。
那我們如果能夠透徹的兩邊,性空跟緣起,那我們在這當中就能夠引發出對眾生的一種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種展現。那這種展現印順導師說它是由無我而發起的,就是正見,般若正見,那就是無我的正見發起的,其實無我的正見也可以說是緣起性空的正見。
那由這些無我的正見引發的這些同體大悲,它的原因是什麽呢。如果說我們自己學佛之後,我們有緣起性空的學習,有緣起性空的觀念跟正見之後,我們很容易就觀察到其實很多世間人,包括自己身邊的人,因為沒有這些佛法的觀念很容易讓自己掉入情感,掉入情緒,掉入種種的憂苦當中。
因為沒有這些緣起性空的知見,所以我們學習之後,我們體悟了這些自在,內心的自在,身心的自在,能夠慢慢的度過這些苦厄。我們就能夠生起一種什麽呢?對眾生的悲憫心。因為眾生不知道,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緣起性空的正見,所以我們更加要從無我的,或者是般若的智慧,來興起我們的大悲心,就是同體大悲。
這一些透過無我生起的慈悲,導師說它是真正的慈悲。因為它沒有一個我執,沒有一個我執的話它就看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分。
那這一種無我的智慧,無我的慧眼,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那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這樣的話,我們已經可以把我們緣起性空的智慧升華到大乘的這些菩薩的精神,就是由自利完成之後,再做這一個利他的工作。
所以導師在最後有提到說這三句話:以智契理,以智化情,以智興悲。如果這三句話用在自己的身上,處理自己的憂苦,這個就是自利。如果把這三句話應用在別人的身上,運用在眾生的身上,就是解除世間的憂苦,就是利他。
所以我覺得導師的說明非常的淺白,而且非常的好。就是我們如果要照亮世間,我們要給予眾生安慰,真的能夠利益別人,真的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第一步要先從自己自利下手的。這個不是說自私,是因為如果我們自己手上沒有一根蠟燭點亮的,我們先看到光明跟黑暗的不同,我們哪有那種能力去照亮別人呢,對不對?
所以呢我們要先照亮自己的心,知道光明跟黑暗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才願意,而且能真正的發起這種大悲心說:我也把這種光明教導眾生,布施給眾生,讓他也能夠遠離憂苦。
所以佛法的自利跟利他,它不是理論來的。它是非常實際的從看到自己的問題,這種顛倒見,邪見,這些個人的問題,從自身的修正,自身的體悟,自身的領悟,之後,用這些緣起性空的知見,無我的正見,生起慈悲心,用這些基礎,去利益別人。
所以佛法一向來都是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就是,佛法如果我們先不能打動自己,比如說我們授課,或者是教導禪修等等,如果說佛法的觀念不能先打動自己的內心,修改自己的思維,修改自己的習氣,我們是沒有這個能力去感動別人的,打動別人的。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啊,要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的從這個起步開始,每個人要把握好自己內心的方向,秉持自己創立中心的宗旨,大家要放下自己的我見,就是讓這種無我落實在自己的生命當中。
用一種無我的心,來推廣佛教。它不會有鬥爭,不會有比較,也不會有輸贏。它有的是什麽呢?只有法喜。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學習教理,學習經論,如果沒有這些佛法的觀念,我們運用我們世間知識,世間學問的觀念,它是沒有辦法透徹到我們心裏面的煩惱跟習氣的。
所以真的非常祝福大家,也非常希望大家,除了在這個佛陀日當中,我們能夠產生對佛的一種感恩,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開示佛法的話,我們世間是看不到佛法的。除了感恩我們釋尊以外,我們也要感恩自己,感恩家人,感恩身邊的人。希望借助這樣的因緣,讓我們用佛法來提升自心,讓我們大家合理創辦的這種中心能夠永續經營下去,用無我的精神在做菩薩行。
好,那最後祝福大家,在這個疫情當中,能夠獲得平安,不要有這些憂傷恐懼。那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沐浴在佛法,或者三寶的慈光當中,遠離身心的憂苦,世間得到安樂,沒有鬥爭,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祝福大家。SHADU! SHADU! SHADU!
開仁 2022/5/15
微软平台观看 微軟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