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禪林和臺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合辦僧伽教育課程—「好自端嚴」:《早期經律中的出家生活》,5月22日開課,將於6月26日圓滿。

此課程的報名僧眾將近90位,而開課當天也有60位來自各地的僧眾,通過互聯網的因緣開啟了僧伽結夏安居的課程。冠狀疫情的因緣帶來了許多不便和苦難,也同時製造了另外一種法緣和法喜。正所謂「緣起甚深」,在任何的環境下僧伽們都能運用當下的因緣和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修行上的困境和順境。

這一次開仁方丈選擇以《早期經律中的出家生活》為安居課程主題。方丈提到自己經常從學習早期的經典(阿含經與十二分教)和律典中,能看見佛陀時代的僧眾們是如何實踐六和敬。通過這些啟發,即能明白如何把六和敬的精神融入於修行。由於這些初期佛教的經和律典內容龐大,和時間的考量因素,方丈選擇了四個大主題來介紹:一,修行指南;二,和樂清淨;三,人際界限;四,律制規範。

在第一天的課堂中,方丈分享了第一個主題「修行指南」。方丈以四個角度來探討這課題,(一)新學的安心之道;(二)僧長之教育示範;(三)佛指導珍惜信施;(四)佛入滅後的精神。

(一)新學的安心之道

方丈引用《雜阿含1165經》的內容來分享新學比丘如何安心修道。這課題是任何未到達聖位的修行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初出家的修行人。對於異性可能產生的貪染,經典開示了三種次第:(1)以慈心觀異性;(2)次學習不淨觀——從自身開始;(3)受持律儀——以正念正知從內心去受持而非徒有外表。在分享中,方丈進一步提示,出家後依舊以俗家的思想來修行,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這也不過是換了個身份去過世俗生活吧了!

(二)僧長之教育示範

在《雜阿含108經》,佛陀和舍利弗以身示範來體現師生之間的僧團倫理——尊重長輩和護念後學。在親近師長或善知識,重點應該是學習他們的精神和其為人處世的經驗。方丈分享自己在佛學院的經驗,師長們常不厭其煩或嚴格地教導學生們,然而依舊有的人難以體會師長們的背後用意。正如《成實論》中提到,尊重恭敬與侍奉禮拜師長,實是有降伏我慢,以及讓晚輩習學的意義,否則待在大僧團生活幾年,也不見得對僧倫與道心有什麼增上的效用。

(三)佛指導珍惜信施

方丈分享經和律典中可以發覺佛陀和聖者們強大的耐心。佛陀時代的比丘和比丘尼們常會在日常生活面對些芝麻小事而反覆地請示佛陀,或希望佛陀可以作出裁決。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亦可看出當時的佛弟子們是如何放下自我成見,以及順從佛陀的教導,而虛心地不恥下問。同時,佛陀也提醒弟子們應重視施物,出家人須勤檢節省,並物盡其用,這方能讓施主增福。

(四)佛入滅後的精神

《中部31經》的內容傳達出,佛陀不立衣缽傳人,因此佛滅後,弟子們都要「依法,依律」為老師。同時,能依止的善知識所應該具備的德行,要從戒、定、慧、解脫和正命來審察,這是從巴漢對應經所獲得的共學內容,佛弟子應謹記於心。

一個半小時很快就結束,也就圓滿了第一堂課的開示。讓我們期待往後的課程學習,也期許大家共同為僧伽教育而盡一份心力。Sadhu x3。

 

文/慈銘撰寫
2022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