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線上佛陀日慶典
日期: 2022年 5月15日(日)
主講:方丈開仁長老
主題:念住奇蹟
今天是佛陀日,又稱為衛塞節。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禪林仍然線上慶祝這個節日。
這一次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念住奇蹟」,念住就是四念住,奇蹟是指透過四念住的修習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為什麼四念住在原始佛法或者是後來的不管是部派還是大乘佛法,都占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四念住為什麼這麼受人重視?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佛典上的說明。
這兩年全球受到疫情的影響,全世界的人民都受到極大的困擾和不安。疫情還遠沒結束,今年雪上加霜又發生了國際間的戰爭。這種種的苦難讓我聯想到佛典上很有名的一部經,叫《帝釋問經》,帝釋天王問世尊,為什麼世間人即使經常祈願天下太平,不希望面對鬥爭、刀杖等種種苦痛,但是人間災難從來沒有間斷?佛陀說這是緣於眾生的慳貪與妒忌。這兩種煩惱背後更深一層的原因就是愛和憎,愛會產生慳貪,憎會產生妒忌。最後佛陀說最根本的潛伏在凡夫內心的煩惱,就是戲論妄想的觀念。這個煩惱的根源,菩提長老在他的英文著作中提到,「妄想、虛妄、戲論(papañcasaññāsaṅkhā)」在巴利語是一個複合詞,主要是指被主觀偏見染汚,和充斥著渇愛、慢、邪見的觀念和思想。
世間的種種苦難源自人類的慳貪與妒忌。慳貪與妒忌來自於貪和憎。貪和憎煩惱來自於具有愛、見、慢的戲論妄想的觀念,這些煩惱透過我們身口意的造作,導致有種種人間的苦難發生。
《成實論》卷10引用《帝釋問經》時,談到慳嫉二煩惱最為低劣,因為慳心會造成見眾生困苦而不救助,嫉妬他人的成就而心懷惱熱,由此二結而報生貧賤及無威德處。從論的種種說法來看,此二結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由貪、恚而來,二是因憎、愛而生,不過綜合來看,我覺得是相同的,貪對愛,恚對憎。也因此論形容為深難除斷,並能起重罪。
這兩種煩惱的對治方法,論說深修善心乃能永斷嫉妬,深修布施然後盡斷慳心。但對一般人而言,嫉妬難斷,如人見子,得勝己事,心尚難喜,況於怨賊。慳心難盡,以不見業報而能捨所重物,是為甚難。所以,盡斷二結雖不容易,但至少從此可知曉下手處,善心可斷嫉妬,布施能斷慳心。然而,最根源的戲論妄想的觀念要怎麼斷,《成實論》就沒有討論到。
佛陀有沒有教導具體的方法淨化跟對治凡夫內心的種種煩惱呢?有的,就是四念住。很多經文都有記載佛開示四念處,阿含經非常有名的,就是中部的《念住經》和長部的《大念住經》。經文一開頭就說,如果有情希望超越憂愁、苦惱,而獲得清淨的解脫,就要學習正道,這個正道論師的注釋就是八支聖道,通過八正道的修習就能夠體證涅槃。
佛陀初轉法輪所開示的四聖諦,世間有智者通過觀察人間現象的不圓滿,多少可以發現苦諦與集諦的內容,但僅限於流轉門。還滅門則指道諦和滅諦這種究竟清淨的法,只有佛出世我們才能夠學得到。
還滅門在修學上來說,就是指引我們斷除惡不善法、超越痛苦鬥爭最重要的方法。佛陀在《念住經》說一乘道或一行道的修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四念住──身受心法,修習多修習就能夠超越貪憂,《成實論》解釋憂攝屬於瞋,所以修學四念住能夠斷除貪和瞋。而貪瞋二煩惱又來自於愚癡無明,因此也可以說,貪瞋癡三毒其實就是我們要滅除的最根本煩惱。
這種種煩惱究其根本離不開我們的五蘊身心,比如說看到對方不滿意,起了憎恨心或者嫉妒心,就會有侵犯行為或念頭的產生。佛法的實修就是要透過我們的身體力行,轉變自己的五蘊身心為聖者的五蘊身心,這種轉變依靠的就是修學四念住。四念住的內容對應的就是五蘊,其中身、受、心念住對應的是色蘊、受蘊和識蘊,而法念住對應是想蘊和行蘊。換言之,瞭解自己的五蘊,實就是四念住的修習。
法念住在《大智度論》卷31的解釋蠻好懂的,論說想蘊所指的是凡夫因為無明愚癡,所以對於五蘊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身心狀態無法了解,據此而生起我相、人相的錯覺,於是就會有「我」和「我所」的妄見與執取,自然也就會漸生煩惱並造作業力,而造作業力就是行蘊。《大智度論》提到說,凡夫因為執我和我所,面對順境就會起貪心,面對逆境就會起瞋心,這兩種煩惱實源自於愚癡,內心具足這三毒,有情就會不斷地造作有漏的善業或者惡業,而流轉於三界不息。
這種五蘊觀,實是法念住中蘊含的方法之一,也是由修止而進入修觀的過程。能從中瞭解了煩惱的根源,這其實已開始運用法念住中的七覺支和四聖諦之方法來轉染成淨,也可稱之為開始朝向於還滅門而努力了。
法念住的內容,除了有五蘊、十二處、五蓋這些雜染的有漏法之外,還有談到七覺支和四聖諦,它所包含的內容很廣,方法也很多樣化。然而,四念住所指向的目的,就只有解脫貪憂,或說解脫具有愛見慢的戲論妄想的觀念。
修學佛法不是立刻就可以對治到最根本最深細的這一個潛伏性的煩惱──戲論妄想的觀念,但是至少可以從最粗重的開始對治,如當今導致人與人之間,或者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的兩大煩惱──慳貪和妒忌。從《成實論》的教導來說的話,我們要透過無量的善法來改變我們的嫉妒心,要用無量的佈施來改變我們的慳貪心,把握好這個原則,同時也可因之而對治到生起慳嫉的貪瞋二根本煩惱了。
其實,佛法的修學,不管是《帝釋問經》或者是《念住經》,都是教導我們如何轉染成淨。從經典裡面能夠學習到佛陀教導我們面對人間的這些鬥爭時,要清楚地看到問題的根源,才有正確對治的方法。佛陀比較不會在外相上去教導眾生怎麼去改變,都是從根源上的,就是從我們的身心上去改變。只是在表象上去改變這種鬥爭的話,它是短暫的,比如說簽和平條約,是一種比較表象的,短暫性的做法,時間一拉長,這一代不發生反抗,幾代之後還是會發生衝突,因為人心的問題沒有轉化,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一定要從五蘊身心著手,從我們內心裡面的根本煩惱去下手,這個才是徹底的方法。
希望我們佛弟子一起努力,來學習四念住,希望四念住能帶給我們人間的這種奇蹟──擁有真正的慈悲和平,不要有鬥爭,不要有戰爭!最後希望病毒早日能夠消除,希望戰爭早日停息!祝福人間充滿輕安快樂!
祝福大家衛塞節快樂,六時吉祥!
開仁2022/5/15
微软平台观看 微軟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