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壬寅虎年寂靜禪林新春線上賀歲
日期: 2022年 2月1日(二)大年初一
主講:方丈開仁長老
為法而來,好自端嚴
禪林的長老門,諸位線上的僧眾、護法居士,大家新年好!
今天是大年初一,現在疫情還是非常的不穩定,從去年開始,禪林的活動和課程就改到線上進行,跟面對面的交流有很大差別,不過學佛的人都知道要隨順因緣,現在的因緣是這樣就要泰然處之。
今天要給大家談談的是我們今年寂靜禪林的主題「為法而來,好自莊嚴」,「為法而來」出自於大乘的《般若經》和《維摩詰經》,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學佛的初心。「好自端嚴」在《雜阿含經》的定義除了外相端嚴,更重要的是佛弟子內心的端嚴。
最近讀到《雜阿含1174經》,這一部經道理很簡單,釋尊舉大樹流入大海要避開的情況譬喻修行成就的因緣條件,我覺得非常的不錯,作為新年伊始的學習,很多人沒有太多時間和機會深入經論,希望用簡短的時間給大家分享這部經。
《雜阿含1174經》釋尊為比丘開示,大樹如果要順入大海的話,要避免八種因緣:不被水流沖到岸邊,此岸或彼岸,不沉到水底或者沖到河中央的島上,不被人或者動物中途截取,不因湍急的逆流回退,不因河水的浸泡而腐爛,如果避開這八種因緣,大樹就能夠流到大海。
同樣的比丘修行要證得解脫釋尊說也要避開八種因緣:不執著內外六處,就是六根、六境,不起貪喜,不起我慢,不與在家出家雜住,雜住的意思就是整天嘻嘻哈哈,不務正業,不是說不能跟其他人共住,一個道場裡面僧眾肯定共住在一起,包括一些淨人,是可以的。再來是不為生天而修梵行,我們修行是為了解脫生死,最後兩個就是不還俗和不破戒,比丘這樣做就能夠順趣涅槃。
這部經的後半部講到有一位叫難陀的牧牛人,也在旁邊聽到釋尊的開示,生起了強大的出離心,便上前向釋尊懇切請求出家。這個人也很有善根,釋尊讓他先將牛群歸還主人,難陀秉報釋尊說,這些母牛因為有小牛在家,肯定會歸家的。釋尊就跟他說,牛雖然能夠回家,但是你幫人家看牛受到主人的衣食照顧,應該要回報家主,難陀於是就把牛群帶回去還給主人,致謝之後又回來剃度出家,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釋尊開示的大樹順水流的譬喻,《成實論》的歸納很棒:「如是以我我所,貪喜、我慢亂其心,故能成餘事。」意思是因為執我我所的緣故,貪喜我慢這些煩惱就會擾亂我們的心,成餘事就是會導致一些不好的結果。《成實論》這句話代表的就是因緣果。執著我跟我所的就是因,面對境界產生的貪喜還有我慢就是緣,與在家出家共向雜住、為生天而修行,甚至還俗、破戒等就是果。
《成實論》這句話地把整部經八個專案做了前後因果的說明。如果沒有我我所執,沒有貪喜我慢的煩惱,修行就不會不清楚動機,不會不務正業甚至還俗或者是破戒,所以我覺得這部經是修行人蠻好的一個指南,為什麼平常修行好像都不得力,還很多煩惱產生,要找準生起煩惱的因和緣,看到問題的根本,在枝末上去用力用功是沒有辦法處理到我們生命的問題的。《成實論》最後說「離諸流難,則隨八聖道水,流入泥洹。」修行人如果離開經文所講到的八種障礙的話,能夠順向於八支聖道的修學,最終趣向於涅槃。
除了上述核心教義的內容之外,牧牛人難陀請求出家的過程,也給了我們以下啟示:
一、出家不是逃避,在家的責任完成後才能出家。
出家不是逃避,也不只是為了個人的修行,實際上出家是要住持正法的,有很偉大的責任在身的。所以在家的責任一定要完成之後才能出家,這樣對佛教才有正面的意義,這個是針對出家人來說。居士也不能以學佛的藉口逃避在家應該承擔的責任,有一些人雖然很精進用功,去發心去救災,在外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對自己的家人漠不關心,這樣的話修行是有很多缺失很多不足的。
《阿含經》雖然很多針對出家人來說的,但卻可以讓在家人能夠反省到,來佛門不是一種逃避,不是一種興趣,而是都要為自己的解脫用心,同時也要照顧到我們本有的一些責任,不能逃避。
二、為人處世要懂得知恩圖報。
釋尊在世俗諦,為人處世的這一些道理上都非常直接的告訴牧牛人要知恩圖報,雖然牛群能夠自動回家,但是這個家主給你工作機會和衣食,怎麼可以不辭而別,不知恩圖報?我們為人處事不要太過於自私,太自私的話,就種下不好的因。
三、做事必須要有始有終。
這部經總共有三個版本,除了《雜阿含經》,《增壹阿含》還有《相應部》也收集了這部經,每個版本的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難陀最後都得到漏盡解脫。有一個版本講到難陀送牛群回去後,舍利弗就對釋尊說他走了可能就不會回來出家了,釋尊說不會的,後來難陀果真回來了。這個典故可以看得到這種精神,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要中途而廢。
《雜阿含1174經》所講的道理其實不難,卻是學佛者在家出家紥穩根基的磐石:
一、大樹順水流的譬喻提醒我們,作為一名佛弟子要始終牢記自己學佛的動機,是為法而來,學佛者應有求法的堅定意志,在正法光明的修學中,應以盡諸煩惱為第一大事。
大部分初入佛門的人,都是帶著厚重的煩惱進來的,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熟悉環境與人事,很多人就很容易在不經意中流露出個人的煩惱習氣,甚至於對僧眾也沒有像初學時的純真。
有的人略有聞思基礎,或稍微知道一些禪修方法後,就對能力較不足的僧眾起分別心或輕慢心,虛偽相待、自視過高,甚至於只聽特定老師的教學。試問一下,假如我們都有瞭解上述的經義,應很清楚釋尊強調輪回的根本原因為我我所執,學佛者怎麼可以忘記這根本大事,而落入我執我慢我愛的窠臼而不自覺、而洋洋得意呢?
既然為正法來者,就要將解脫生死擺在眼前,放下固執的我見,並覺察煩惱的可怕性。有了這樣的認知,則需要從做人做事的態度開始修正,莫再停滯於五欲五蓋的慣性思維。
在觀念上的固執其實不容易察覺的,有的人常在聽法,也都有用心聽,日常中也很發心,也懂得用功,但就是很容易讓人感覺「這個人喜歡做回自己」,這種人表面上雖然在佛法沉浸了若干年,不過依然我是我、法是法,人與法始終無法做連結。因為內心的固執,自己沒有發現,當然也就難以修正了;又或是即使有發現,人家也給予指正的方向,他卻不願接納,結果自然如如不動了。我們雖然不能妄說這些人用佛法來包裝自己,但從其身上確是很難看到調柔煩惱後的法味。
二、佛弟子在世間承擔的角色也要盡責做好,無論在家庭、工作崗位、朋友之間等等的任務,都需要檢討與感恩並存。就如逢年過節,有沒有去看望爸媽、探望恩師等,在工作或為人處事的態度上,有沒有盡全力讓自己的善法不斷增長。
農曆新年,我們都會換上新衣,拜年的時候也喜歡別人誇自己精氣神十足,都喜歡祝願對方新的一年更加漂亮帥氣等等。佛法裡面有一個名相叫「端嚴」,這個名相不僅僅有外相莊嚴的意思,作為佛教徒或出家眾,要能得聖道——聲聞或菩薩果位才是莊嚴。不但是身清淨、語清淨還要意清淨,這時候才名為莊嚴。如釋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修得聖道的一種功德,表示內在與外相皆圓滿無礙。所以「好自端嚴」在佛教的意義就是表裡都莊嚴,尤其是修聖道斷煩惱為究竟端嚴。
三、堅持修行是很不容易的,萬事起步維艱,然只要有志願有堅持,自然會順向於正道的。古人常言道「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起步時寧可自我要求嚴格一些,當基礎堅固後,就可以隨順善道而前進了。也由此可知,學習任何的修行法門都應有始有終,不能隨意中途言棄,否則很難有所成就。
照理說大年初一,應該要多講一些輕鬆愉快的祝福的話,不要講那麼艱澀的道理,不過我覺得佛法讓我最開心、快樂,還是希望用經典的道理跟大家分享,因為我覺得沒有什麼東西的快樂、安樂,比佛法更強大。
最後,祝福大家:
虎年修學佛法的精進力──虎虎生威(切莫虎頭蛇尾)
莫忘為法而來的初心,勤修聖道來端嚴身心。
希望大家在大年初一能夠獲得佛法的啟示,在萬象更新當中重新獲得佛法的新生命。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方丈開仁長老
2022年1月21日
微软平台观看 微軟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