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六、日8AM-6PM;其他時間:預約接待
Phone:+6016 5568715(8AM-11AM)
Whatsapp
首頁
禪林概況
道 場 簡 介
方丈開仁長老 Abbot Thera Kairen
宗旨與理念
組織架構
地理位置 Location
禪林風光
生活作息
禪林訊息
方丈的話
方丈行程報導
活動預告
活動報導
專題報導
禪林事記
僧伽教育
文宣出版
佛法書籍
宣傳海報
禪林日曆
禪林文化
寂靜會訊
書畫墨韻
佛學禪詩
佛法問答
心得分享
多媒音像
佛學影音
佛學影視
禪林電視臺
佛法問答_開印阿闍梨11~20
In
佛法問答
/
10/05/2010
問11.
是否心路十七个刹那,每一个刹那都能辨别出来,并且每一个刹那心所帶有的心所也都能觀察到?
答11.
這是巴利佛教較後期的阿毗達磨學說(印象中,為初期論典裡所未見),十七心識,何其細緻?因此,有的認為:這只是理論,但也有人主張:縱使細膩也應學習,可開發智慧之光。
問12.
觀是否可以簡單的理解成正見和正念?
答12.
正見(慧根)和正念,通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出世間心。與智相應的修止、修觀,都有正見、正念。
問答13-17乃觀察三世的相關問題
問13.
觀察三世的時候,是否需要確定前一世或者說是以前的生命狀態具體是什麼呢?度疑清凈衹要求觀察因果之間的關係,那麼是否要具體到是何種生命狀態呢?
答13.
根據上座部佛教傳統的註釋教法,觀察過、現或現、未之間,主要是把握業與異熟的關係(不落神我見),與宿命及天眼有所不同,這在『瑜伽師地論』 、『成實論』及『大乘義章』也有提到。
問14.
在進行觀察的時候,是否都是現觀有沒有推論思維的方式?或者是兩者參雜的?
答14.
據我所知,初學佛者對過去世、未來世的業與異熟之間的信解多從聖言量來。初修觀時不免有推論成份(比量),但進入實際觀智時應有現量(有時與比量兼用)。
問15.
觀察之後思維還是先有正思維後有觀察?或者是兩者交替的?
答15.
兩者皆通。
問16.
在觀禪當中兼用的比量是否也屬於如實觀?
答16.
這是一個佛門中的千年懸案。《清淨道論》在壞隨觀智裡有談到類智的修法,說法智、類智都是觀智,當然沒問題了。但「類智」的定義正是一個分歧的地方(也可能涉及個人的修證問題)。
在契經中,佛陀確曾談到觀當下的法智及觀過、未的類智,但類智是屬於現量還是比量,後來論師們對此有不同看法。《顯宗論》等的有部論師認為類智(anvaya)非比量(anumāna-pramāṇa推論),是現量。但有人認為,若根據巴利文獻則有可能找到一些支持「類智」等同「比量」的說法。
在巴利尼柯耶曾用過「推論」(anumāna)一詞,但那只是一種推人及己或推己及人的想像方法,不涉及修證問題。
問17.
如何知道自己是止、觀行者?更適合哪一個?
答17.
若禪修者自覺定力 / 專注能力不差,直接修觀,也許可行。反之,無妨先培養一些定力之後再修觀。
問18.
取是心所,貪和邪見心所,这个是菩提長老的解釋。不過我覺得,欲取應該是欲心所比較合適,因為貪只是指不善的,但是善業同樣可以導致再生有,那麼應該用雜的欲心所表示更合适。有佛友認為是随眠的所以用貪合適。那麼欲取到底是貪还是欲心所?
答18.
欲取的「欲」是kama,指欲望(屬貪),與七雜的「欲」(chanda)心所不同。前者是貪,而後者只能是一般的想要,如阿羅漢想要說法、想要托缽等…,只是想要,不能記說無漏聖者也有貪欲。
問19.
意根、意處、意識界、意界。他們到底都是什麼?因為什麼劃分確定?他們的作用是什麼?
答19.
意根=89心(各有功能)。
意處=7識界,或89心。
意界=1五門轉向心、2領受心
意識界=76心
註:10雙五識+1五門轉向心+2領受心+76心=89心。
意處是意根麼?
答:是的。
意界是意處麼?
答:不是。
意界是意根麼?
答:不是。
意識是意識界麼?
答:不是。
意識界是意界麼?
答:不是。意識界是 76心,如上所列。
問20.
意、法生意識,這裡的意又指的是什麼呢?
答20.
此「意」,指意界的五門轉向及領受。
上一頁
佛法問答 1~10
下一頁
佛法問答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