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9 阿闍梨於洛杉磯妙林蘭若再講「佛教的禪修」。

2016年,阿闍梨受邀出席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主辦 ,孝恩集團、馬來西亞佛光山、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協辦的 「2016年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 –禪與現代生活 」的研討會,主講「佛教的禪修」,并發表同名論文。2017年9月19日,洛杉磯佛友有幸請得阿闍梨再次開講「佛教的禪修」。

這次授課,阿闍梨直接先談禪修的利益。阿闍梨指出,我們在談禪修的利益時,要客觀,注意普遍性和可重複性,就如同佛教發展至今近2500年後,在空間上已傳遍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時間上古人可以的,今人也可以,禪修方法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可重複性,因此大家才有學習和體證的機會,如同科學的實驗一樣。我們不能只談個例或不能重複的事情。最近現代科學,經常把禪修和大腦科學連在一起。有很多醫學報道,通過醫學儀器發現,禪修的訓練會對大腦產生影響。這是具有普遍性和可重複性的。其實再細一點,還可以研究白遍、紅遍對大腦影響怎樣,慈心禪對大腦影響怎樣,安般念對大腦影響怎樣。這些都是可行的研究方向。

學過阿毗達摩的人都知道,色法生起有四因:業生色、時節生色、食生色和心生色。「業生色」即過去世帶來;「時節生色」如我們的基因、所居住的環境對我們色身的影響;「食生色」,即我們吃的食物,如我們都知道隔夜菜對身體不好,不但營養流失還會產生亞硝酸鹽影響身體健康。而禪修的訓練對我們的色身(包括大腦)的影響則屬於「心生色」的部分。佛教通過感受判斷四大,雖然沒有藉助科學儀器,也知道身心反應不一樣。阿闍梨分享自己禪修的經驗指出,比如修習安般念和慈心禪,身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阿闍梨分享說,2016年參加的研討會,主題演講談的都是禪的世間利益,極少講到出世間利益。如果鎖定在世間利益到底好不好呢?阿闍梨認為,為了迎合現代人的世間利益,禪修可與應用科學、文化、藝術、教育、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等方面做結合,的確是一種新的契機。連世間利益都沒有,沒有幾個人關心出世間利益。即使身為佛教徒,我們很讚美出世間,但又幾個人能體驗呢?對出世間的利益還停留在信仰層面。

佛教的利益是講今生和來世都能受益的。如果只談來世的利益,與外道類似。現生的利益是重要的。就如,你為了找一個好的工作,去找一位老師學一門技術,三年、五年,老師告訴你,這門技術你今生用不上,要等來世,你會願意去學嗎?(眾笑)

在北美,佛教的研究注重對人類的利益。你立一個新的宗教的課題,首先問你,對人類的利益在哪?過多強調世間的利益,帶來的問題是急功近利,什麼都要快速。你跟他/她講「涅槃」,他/她立馬問,「我可以得到嗎?」;若可以,下一個問題就是「幾時?」。過多強調世間的利益,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reductivity,化約。「化約」的目的本來為了便於推廣,讓初學者易於吸收,不過要小心使用,避免它走向極端而導致在弘化過程中慢慢剝落掉一些原有豐富的核心養份。如在當今北美,禪修簡化成「正念療法」,毗婆舍那的「種種觀、周遍觀」簡化成「內觀」,就有失完整性。

課程的後半部分,阿闍梨帶領大家一起思考與佛教的禪修相關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話題。在這摘取一二。

一、禪定是共外道的嗎?
你們大多應該聽說過,禪定是外道也有,修觀只有佛教有。但我們如此說時,採用的文獻是佛教內部的文獻。如果我們看佛教之外的文獻,印度學者對於佛教以外的古印文獻考察發現:沒有文獻顯示,在佛教以前就有類似佛教這般平靜和愉悅的奢摩他修習方法;而外道的修行方法其實多屬痛苦的苦行。四吠陀、奧義書等裡都沒有記載。我們在判定這個禪定是否共外道時,是否也需要考慮佛教之外的文獻呢?

二、毗婆舍那不帶任何概念?

概念是想蘊的標誌作用,人們可依它而回憶過去、推想未來;有的概念是從真實而來,有的是概念而來等。由於毗婆舍那的修習是從心、心所及色(即名色)等真實有為中著手,是故認為:修觀必依第一義為緣,不能攙雜一絲毫的概念(施設)在內的。然而,如在修習不淨觀、四界分 別觀,或是塜間觀中,一開始在趨於不迷戀與離貪時,概念的比例頗重。又如在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蘊 ,如病、如癰、如箭等,一開始也「勝解作意」不免有概念的成份。所以修習毗婆舍那時,或多或少可以帶著不同程度的概念。

 

《佛教的禪修》論文下載